假冒偽劣商品在農村泛濫已是沉疴頑疾。近日,江蘇破獲特大假劣食鹽案,涉案兩萬余噸假劣食鹽可供500萬人吃一年。這些假劣食鹽大多銷往農村和城鄉接合部。不單單是假劣食鹽,多家媒體的報道和監管部門的調查顯示,相對于大城市,一些縣城或農村地區成為了垃圾食品和“三無”產品的主要銷售目的地。(8月17日《法制日報》)
@卞廣春:農村假劣食品泛濫的原因,主要是兩個方面。一是,農村居民接收信息途徑較少,對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和食品衛生知識知之不多,辨別假冒偽劣食品能力弱,口袋里錢不多,存在貪小便宜等因素;二是,城市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加強,農村監管制售偽劣食品的力量相對薄弱,不良廠商便把消化山寨食品、問題食品、偽劣食品的重心轉移到了農村。
涉及食品安全監管的農業、工商、質監、衛生等多個部門,對農村的布控處理應實施相應的時間傾斜。相對于城市,農村食品制售管理存在范圍廣、熟人化經營不易覺察、打擊處罰取證難等特點,需要職能部門更多的耐心和關注力度。在細節上,強化農村打假,不能僅僅停留在職能部門單打獨斗的層面上,動員和發動群眾仍是必要的。比如,組建以農村村組干部為頭的信息網絡,將獎勵舉報的政策和食品安全常識傳達到每一個村民群眾;提高農村民眾反假、識假、打假的積極性,削弱假劣食品熱衷下鄉謀利的欲望等等。